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避雷!上海各大博物馆都中招!网上吐槽千奇百怪,业内:看不懂,可以先做点功课

时间:03-22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80

避雷!上海各大博物馆都中招!网上吐槽千奇百怪,业内:看不懂,可以先做点功课

“避雷! 这家博物馆再也不来了! ”“劝退,这样的博物馆简直是诈骗!”随着文博热兴起,社交媒体上文博机构的吐槽帖文随之增多,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在内的国内各大知名博物馆纷纷被提名上榜“避雷”清单,理由五花八门:有人认为展览品质不高,不值得排队;有人吐槽博物馆管理不善、标识不清,导致体验不佳;甚至有人认为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是赝品……“相比自然景观直接的视觉震撼,体验博物馆的乐趣需要做一点功课。”在一些业内人士和文博爱好者看来,博物馆热带来一批全新的观众,需要了解如何参观博物馆;也有观众表示,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并不只是对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开放,博物馆也应不断改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博物馆“避雷帖”。“避雷上海博物馆的三星堆展览!”最近,文博爱好者叶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样一个“避雷帖”,发帖者称自己是“被三星堆的噱头吸引去”,结果“一大堆不相关的文物”“青铜大立人、神树和太阳神鸟一个都没来”“三星堆文物好多是破的”“门口的黄金面具是假的”。作为已经刷过三遍上博东馆“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的观众,叶女士表示自己看到这样的帖文都懵了:“这些发帖者是一点信息都不了解就来博物馆吗?”这位发帖人所称的“三星堆展”,并不仅仅只展出三星堆文物,而是上博“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三季,聚焦和展出以三星堆、金沙遗址文物为主的古蜀国文明展览。此次展览中除200余件来自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的重要文物,还有1/3的文物来自四川省外。据策展人员介绍,之所以这样策划,是因为曾有观点认为三星堆文物造型、外观跟中华文明其他地方不一样,猜测三星堆是由西方传来,更夸张的是民间传闻三星堆是“外星文明”。上博举办古蜀文明展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要把三星堆、金沙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因此行程近两万公里,调集全国文物来讲述古蜀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影响和融合,这恰恰是“星耀中国”与此前其他古蜀文明展的不同之处。在上博东馆大厅记者看到,矗立的青铜大立人注明为“复制品”,其中一件黄金面具复制品有不少年轻人排队合影——它由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创作,新闻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排队的观众说,“年轻人的创作跟古老文明发生联系,不是很有意思的展览引子吗?”上博东馆大厅展出B站UP主手工创作的仿三星堆黄金面具作为展览“引子”。(简工博 摄)展厅中的大量文物则是近年来考古的重磅发现。竖披发青铜人像是2021年最新的考古发现,在三星堆博物馆里也是最受欢迎的文物之一;而拥有明显良渚文化特征的十节玉琮,与太阳神鸟并列为金沙遗址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展览中的确有部分“破文物”:有青铜头像脸是歪的,青铜神树上的各种铃铛残件也没有还原到青铜神树上。“我们现在不讲修复,讲清理。”上博研究人员曾介绍,目前三星堆还在不断发掘中,还不断有碎片被找到,四川方面对三星堆文物的文保理念是不主张过度修复以免“张冠李戴”。上海博物馆采取“实物+背景图”方式还原“神树”。(简工博 摄)业内人士介绍,这些文物能够离开四川到上海“出差”,两地相关部门曾多次协商,上海方面拿出了很大的诚意,四川方面也做出了非常艰难的决定 ,“如果这样规格的展览要被‘避雷’,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展览不是‘坑’。”随着社交媒体大数据源源不断推来博物馆“避雷”“劝退”帖文,叶女士注意到其中既有一些“无厘头”吐槽,比如有人称“上博东馆三星堆展就是一个声光展还排很长队”,经评论区网友指正发帖人才发现自己误把“星耀中国”由光明乳业冠名的展厅误当成“牛奶展”,压根没有参观;但也不乏具备一定专业讨论度的内容,比如有人“避雷”的理由是“布展混乱,没有逻辑,毫不连贯”,并举例称“刚看到一个三星堆青铜祭坛,旁边出现的是金沙遗址的石雕,然后跳到其他地方的青铜器”。来自云南、展现古滇国祭祀场景的杀人祭柱青铜贮贝器被放在三星堆、金沙祭祀场景文物一侧,被不少观众认为是“最恐怖”的一件文物。(简工博 摄)记者在“星耀中国”展现场看到,这一区域其实是以祭祀为主题的集中展示,青铜祭坛还原三星堆祭祀场景,旁边的石雕人像和动物则是金沙祭祀场景,另一侧的青铜器则是展现古滇国祭祀场面的杀人祭柱青铜贮贝器,旁边也有相关文字说明。相比过去绝大多数展览直接以时间或区域为顺序,“星耀中国”在展览设计中则凸显了主题性,以同一主题下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物来展现古蜀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和特色。例如展厅入口一侧,6件青铜器分成两列,两两对照,器型、纹饰十分相似,其中一组来自三星堆,另一组则来自湖南、重庆等地。策展人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对比,直观展示古蜀文明与中华其他地方文明的交流联系。除了“避雷”展览,还有不少发帖人吐槽的则是观展环境和参观安排。例如有人发帖“避雷南京博物院”,称自己因部分展馆排队太长,于是先去别的馆参观,一路跟着标志走到出口,本以为只是展馆出口,想返回时却被告知“该出口是博物院出口,再进入需要重新预约”。然而评论区有人晒出参观时拍摄的照片,该出口处立着一人高的提醒板强调“再次进馆需预约”,且旁边一直有喇叭声提醒,“这样还能走错不该避雷博物馆吧?”此外,还有些“劝退”则是因为观众人数众多、体验不佳,甚至有人因“博物馆拍照不出片”发帖吐槽。“以前的博物馆是学习交流的地方,现在的博物馆更像是免费景点。”在一些文博爱好者看来,文博热让博物馆涌进一大批新观众,“就算是景点、游乐园,部分项目都会对游客身体状况提出要求,参观博物馆对观众肯定存在一定门槛。”文博爱好者潘先生发现,如今很多新观众对参观博物馆存在误解,往往以为“国宝”就是视觉奇观,而不在意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曾听过有人讨论“商鞅方升真不起眼”“《蒙娜丽莎》好小一张”,甚至有人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看不懂书画”,直接问现在能卖多少钱。“就像旅游先做攻略会更舒心,进博物馆前了解下展览和展品的基础知识,既是对文物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时间的有效利用。”上博此前举办的“实证中国”展上的神人兽面纹玉器,一毫米的空隙雕刻四五条线。(简工博 摄)“文博热侧面说明了越来越多人对提升文化修养的要求,如何引导他们才是关键。”在吐槽帖里,叶女士发现也有“卑微派”,有人在自己的“踩坑”帖里提到参观博物馆时因看不懂展览感到惶恐,评论区有人告诉发帖人,可以先快速看一遍展览的前言、结语和不同展厅的主题,了解策展人的基本思路,然后对应不同展厅的文物再看,实在不理解看看文物造型、花纹看也好。“发帖人中不乏无知自大者,但也有人确实有困扰。社交媒体可以让更多人互动,帮助浏览者了解真实的情况。”“博物馆涌进这一大批新观众,对博物馆和观众都是新考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如今观众的文化层次、审美趋向和对博物馆的要求都不尽相同,即便从一些看似无理的吐槽帖里也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想法,“兼顾普及和专业、习惯和创新是未来博物馆很重要的课题,要让人看到热闹,也看懂门道。”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作者:简工博微信编辑:泰妮校对:佳思敏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